很早以前,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已定居在温榆河流域。古人以温榆河为无数泉水汇流而成,谓之“百泉水”,又称“湡水”。温榆河首次载于史册之初名为温余水,简称温水;直至辽代,始改今名,又称榆河,俗称富河。 温榆河位于北京市东北部。自沙河水库至通县北关拦河闸,是大运河的上游。发源于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麓。上游由东沙河、北沙河、南沙河三条支流汇合而成。全长47.5公里,温榆河的源头,分为正源、重源与别源。 发源于“关山”诸泉之水,汇为一流,南流至军都关即“居庸故关”下入口,称关沟水,是谓正源。位于北京西面的太行山脉诸山,通称西山。关沟水缘西山东麓南流,至居庸关“南流出关,谓之下口”。所谓“下口”,是指南口而言。水流自南口折西东流,“潜伏十许里”,又从地中涌出,“重源潜发,积而为潭,名温余潭”,是谓重源。泉水温热,寒冬不冰。温余水即由此得名。温榆河正源的源头,出自今北京市延庆县南境“居庸界”山诸泉。 温榆河的别源,为数甚多,主要出自西山诸泉,其次出自北山诸泉。这是温榆河在水源上最突出的一大特点,“百泉水”即以此得来。其别源诸泉之水,分别汇成温榆河上流三大支派,即:源出西山诸泉之水有二,一支注入正源径流,称北沙河,又称双塔河;一支位于北沙河南面,称南沙河;另外一支源出北山诸泉之水,称东沙河。 具体些说,温余潭水东流,左有源出翠屏山诸泉之水,自翠屏山口即德胜口南流,绕经明陵注之;折而东南流,经双塔店,源出孟村一亩泉之塔界水,与源出四家庄诸泉之水,皆东流注之,名北沙河;自双塔店以下一段河道,又名双塔河。其水东南流,至丰瞻(亦作“丰善”)村,源出北山诸泉之水,称东沙河,“南流经芹城,称芹城水”,但芹城已无从查考,疑似流经昌平故城西之昌平水,明清史书地志亦作易京水,源出西山神头岭丁蓼泉,称丁蓼水;其水“东南流经郁山西,谓之易荆水”;易荆水东流,左纳源出虎谷山虎眼泉之水;又东流经沙河镇南,源出白浮、瓮山之水,与源出孤山之水,汇为一流,东南流注之;折而东南流,至沙河镇东南三岔口,与北沙河、东沙河合流之水交会,称温榆河。 温榆河中游通称沙河,自昌平流入顺义县西南境,俗称西河;东南流经天柱村;又东南流十余里经苇沟村;村东临温榆河渡,渡南有战国齐长城遗迹;流至到东南与通州交界处,与潮白河交会,入通州境;流至州城北关闸,即以北间为分界线,以上河道统称之为温榆河,以下河道因为汉代始于其地置“路县”,遂名之为潞河。明清时期,潞河变成京杭大运河北端的一段河道,所以又名北运河。其水东南流经香河、武清二县,至天津丁字沽,与卫河即南运河合流,东入海河,由直沽注于海。 温榆河是北京最早开发的一条河。元代时昌平镇成为京北交通要道,北边的居庸关自元代开始驻屯军把守。为运送军粮,至元元年(1264),派兵疏浚昌平双塔河漕渠。双塔河是温榆河上游河道。“源出昌平县孟村一亩泉,经双塔店向东,至丰善村入榆河。”双塔漕渠开通后,设有专管负责管理运输的人员。到至元三十年,因建通惠河,将沿山前泉水,包括孟村一亩泉在内,都截流入白浮瓮山河。双塔漕河也因浅涩而停止漕运。 元大都建立后,粮食供应成了头等大事。忽必烈非常重视漕运,下令疏通修复了南北大运河,由杭州至通州,保障南粮北运。但通州至大都城五十多里路程,仅靠坝河运量有限,而且经常淤浅不能行舟。这一段靠陆路运输,效率很低,若遇“方秋雨淋,驴畜死者不可胜计”。修通这条水道的关键是水源问题。专管水利的都水监郭守敬,经过详细踏勘测量,终于发现在温榆河水系上游,沿北山和西山山前地带,有白浮泉等众多泉流散布。他立即向忽必烈提出从温榆河诸泉中引水济漕计划,很快得到忽必烈的批准。在郭守敬的主持下,引水济漕计划于至元二十九年春动工,至元三十年秋完工。据《元史》记载,忽必烈在“役兴之日,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为之倡”。完工后,积水潭成了水陆码头,漕运大都的粮食大增,每年在三百万石以上。《元史》说:“船既通行,公私两便。先时通州至大都五十里,陆挽官粮,岁若千万,民不胜其悴,至是皆罢之。” 温榆河不仅运输军饷,还要供应大都的粮食,对开发漕运有大功,解决了大都城的运粮供水。因此它在北京的河道中地位大大提高,为大都城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。 到了明代永乐七年(1490年),明成祖朱棣在昌平修建陵寝,并派军队驻守,需要运送大批建筑材料和军粮。在居庸关建立了边关粮仓。漕粮由通州沿温榆河上溯到沙河巩华城。在巩华城设奠靖仓收纳,再转交驻军或居庸关军仓。同时商船也可沿温榆河直驶安济桥下。明蒋一揆《长安客话》称:“沙河东注与潞河合。每雨集水泛,商船往往从潞河直抵安济桥下贸易,土人便之。” 清代驻军多在清河镇附近。温榆河运输至清河。清河是温榆河的支流,由西向东,在今朝阳区沙子营入温榆河。清康熙四十六年(1707年),“开会清河,起水磨闸,历沙子营,至通州石坝上止。中建七闸,闸夫120名,运通州米又通流河至本裕仓。”通流河指通州外北运河一段,本裕仓在今清河镇东南一里的仓营村。漕运直到晚清同治年间才停止。 金大定10年(1170年)疏浚温榆河下游河段; 元至元元年(1264年),疏凿从通州沿温榆河北上至北沙河的水道; 明隆庆6年(1572年)至万历6年(1578年),为给明陵守军运粮,两度疏浚水道; 清康熙年间开浚清河水道,温榆河水道上段逐渐淤废; 清末。发展陆运,温榆河水道淤塞,常泛滥成灾; 1939年因连降暴雨致使两岸一片汪洋; 1949年后,在河上游山区陆续修建6座中小型水库,疏挖河道46.4公里,河槽过流量400至938立方米每秒。筑堤总长66公里,排洪流量975至1450立方米/每秒,境内温榆河沿岸提水灌溉农田1.9万亩; 1963年洪水冲毁温榆河大堤14处,累计决口长度795米; 1963年后沿河四乡建起多处扬水站、引水渠等; 近年遭受污染,期待解决。 |
宏福苑网手机版|Archiver|宏福苑社区网 ( 京ICP备11033853号 )
2013-2015 北京上升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GMT+8, 2025-8-31 01:56